訂閱號
訂閱號
服務號
服務號

高鴻鈞理事長

中國真空學會第九屆理事會理事長

       1963年8月生于安徽省懷遠縣。凝聚態(tài)物理學家。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。1987年畢業(yè)于蚌埠教育學院(現(xiàn)為蚌埠學院)物理系,1991年、1994年先后獲北京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碩士和博士學位。2011年12月,因杰出的學術成就和突出貢獻,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,成為建國后國家培養(yǎng)的第一位蚌埠籍院士。。曾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長。2013年,高鴻鈞院士受聘蚌埠學院榮譽教授。 2014年3月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。2020年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。

兼任編輯
        國家973計劃咨詢專家組成員,國際真空科學、技術與應用聯(lián)合會(IUVSTA)納米科學委員會主席,美國Appl. Phys. Lett.雜志副主編。曾在美國和歐洲的著名科研單位做訪問教授和學術顧問。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和國家基金委優(yōu)秀群體學術帶頭人。

榮譽編輯
        榮獲了2012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,
        2010年德國“洪堡研究獎”,
        2009年第三世界科學院“物理獎”,
        2008年全球華人物理學會“亞洲成就獎”和“國家自然科學獎”二等獎等。
        2012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
        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、中國青年科技獎
        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獎
        2013年,高鴻鈞院士受聘蚌埠學院榮譽教授。

研究方向編輯
        從事納米量子系統(tǒng)的構造、組裝和結構與物性調控的研究并取得多項成果:提出一種提高STM分辨率的新方法,增強了STM觀察表面電子結構的能力。首次在Au(111)表面上構造了具有固定偏心軸的單個分子轉子,實現(xiàn)了大面積有序陣列的組裝并對其轉動行為進行了有效的調控。發(fā)現(xiàn)了單個磁性FePc分子在Au(111)表面上的Kondo效應,提出了利用分子在不同吸附位置構型不同的原理對單分子自旋態(tài)進行調控的途徑。首次在單個分子水平上實現(xiàn)電導轉變,顯示了未來用作信息存儲的可能性。

科研成果編輯
        高鴻鈞博士在重要的國際會議上做大會報告和邀請報告60余次,發(fā)表論文二百余篇,其中Phys. Rev. Lett. 16篇,J. Am. Chem. Soc. 7篇,Nano Lett. 2篇,Adv. Mater. 10篇,受邀與國際同行合編/著書(章節(jié))6本。

研究課題編輯
        正在進行有關納米電子材料與器件的制備與表征,納米信息器件的構造與物性的基礎研究,承擔國家“973”、“863”、基金委重點和重大國際合作的項目,研究課題有:

        1. 納米電子器件基本功能單元的構造與物性;
        2. 超高密度信息存儲/分子存儲的材料、技術及相關物理問題;
        3. 有機-無機復合體系自組織結構的實驗與生長動力學;
        4. UHV-STM研究固體表面納米結構及其在表面上的自組織生長;
        5. 低維生物體系的制備與物性;
        6. 高質量石墨烯材料制備,物性及其器件。